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贵州寻红色足迹之旅
发布时间:2021年4月28日 12时42分

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厦门市龙岩新罗商会于4月20日组团前往贵州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由副会长温祝平带队,副会长林小钦、罗永周,理事陈红岩、罗锦和、麻俊华,会员李小武以及秘书处等8人参加了活动。
【第一站 四渡赤水纪念园】
商会一行人于4月20日晚抵达茅台镇。4月21日一早,我们步行前往四渡赤水纪念园参观,走进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红军四渡赤水大型浮雕墙。拾级而上看到的是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据介绍,纪念塔总体高25米,寓意着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塔身由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错位重叠构成,浪形柱上部悬嵌着不锈钢球,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塔座为木船造型,寓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乘风破浪前进。塔身正面下端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塔名。
接着来到茅台渡口,茅台渡口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1980年3月,仁怀县人民政府在茅台镇朱砂堡的赤水河畔修建了一座茅台渡口纪念碑。纪念碑临河而立,寄托着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是:一渡土城渡口,二渡太平渡渡口,三渡茅台渡口,四渡二郎滩渡口。
随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座铁索桥,名叫红星桥。走在铁索桥上,只见桥栏上的红星大小不一,散发出红色光芒。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他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向革命前辈学习,在工作中以永不褪色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
【第二站 遵义会议会址】
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满怀对中国革命先驱无限崇敬的心情认真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展馆,听到讲解员讲述的每一个革命故事,都让大家深深地感动与震撼。通过观看视频、浏览图片资料和听讲解员讲解,大家重温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艰难历程,聆听了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所经受各种严峻考验的故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来到遵义,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人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等20位革命前辈,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红军长征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里程碑,在这儿不仅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历史,更是铭刻了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从而走向胜利的历史脚印。
【第三站 娄山关】
正当大家还沉醉于遵义会议会址中的红色经典记忆之时,我们循着红军曾经行过的路,乘车来到了黔北第一咽喉要道娄山关,山谷间清风徐徐,绿树葱葱,我们将在这里继续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
在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详细的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取得胜利的伟大转折,会员们在每一个场景前驻足凝望,感受着红色文化的力量。
娄山关大捷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歼灭红军的梦想。遵义战役后,红军三渡、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冲出绝境,实现了北上会师的伟大战略计划。
毛泽东用娄山关大捷证明了中国红军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条,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方针才能打胜仗。站在战争后的娄山关上,毛泽东用《忆秦娥·娄山关》表达了自己的激越情怀: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百年风雨兼程,岁月如歌,吾辈当忆苦思甜,莫忘前人艰辛。此次红色之旅,让大家心灵得到洗涤,深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信仰,永远跟党走,把红军精神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