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万年前我们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最近建龙赣铁路的龙门镇附近出土有大量当时的文化
遗存。1990年9月在适中镇中溪龙浦村出土石钻等四件旧石器,属“漳州文化”类型遗存。1951年
夏在城区登高山、天马山发现一批新石器及印纹陶器,距今约三千到五千年。至于距今两三千年
前的青铜器文化遗存已在大池、小池、江山、万安、白沙、苏坂、雁石、铁山、红坊、曹溪、东
肖、适中等乡镇共发现42处。居住龙岩的先民本属闽族,秦汉间越无诸王主闽,佐汉灭楚有功,受
刘邦封闽越王,故称闽越。后叛乱被汉武帝消灭。清乾隆三年《龙岩州志》卷一记“武帝灭之,
徙其民而虚其地,其民不从徙者复生聚”。实际上北迁的只是官军及上层人物,大批平民即隐入
山林而为山越,以山耕狩猎为生,汉统治者蔑称为“蛮獠”,后来成为畲族的先祖。由于他们失
去文字记载,后人只能从其居住、信仰、语言、风俗中窥见龙岩的这段历史进程。比如:对石的
崇拜、拾骨葬、平栏式民居、畲族的盘弧信仰等等。方言中还残存有古越语词汇,象阉鸡叫刮
鸡,靠在墙壁搔痒叫蹊痒,吹牛叫讲冇,伯母叫巴。这些词汇均不同于闽南话,而是与汉初沿五
岭迁去广西的武鸣方言一致。从现存族谱看,汉代南迁来的有邱、钟等姓,晋初雷姓从江西迁闽
的第四代雷日斌,还担任龙岩(苦草镇)的行政长官,并娶有五姓妻室:黄、何、李、王、龙
等,可见这时已有一批汉人入迁龙岩。
汉人对龙岩的开发大约沿溯九龙江上游自东南而西北,当初龙门、江山一线是龙岩汉人边防地
带。民国34年《龙岩县志》卷十九记,西晋古寺留经堂在雁石益新(今新芦附近),并有 铸香炉
文物为证。1992年《雁石镇志》记有:胡营开辟,始于隋末,故有“ 先胡营,后龙岩”之说。胡
营在今莲台山下,曾是大村庄,居有林、邱几大姓,以山耕青靛、茶叶为生,现存几处有数以千
计骨灰坛,当地人称明朝斗仔。始建于隋代的仙妈宫,内供奉着女神,不是宋代以后才有的姑婆
(妈祖),而是宋代以前的仙妈、圣母、观音。
给龙岩带来中原农耕文明的首推开漳圣漳圣王陈元光。唐初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父亲陈政
奉命带领中州固始123将佐,3600士卒,从潮州进戍漳浦,与闽西南“蛮獠”对峙,后来兵少请
援,朝廷又命其敷、敏二兄领58姓军校及3000兵从固始南下经龙岩万安入闽南,途中二兄病殁,由
其母魏氏及元光率队抵漳,据《漳州府志》称,陈氏父子“命将分军镇戍,置行台于四境,四进
躬自巡逻,其一在泉之游仙乡(今龙溪县)松州堡,上游至苦草镇。”自陈政始,陈氏经陈元
光、陈晌、陈酆、陈谟五代主漳达150年之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万年编《漳浦与台湾陈氏综
合族谱》记载,陈元光曾孙陈泳让其弟陈谟任漳州刺史,自己则携带全家到龙岩居住,《谱》中
记:泳次子吉甫,三子山甫,四子嘉甫,五子季甫都住在龙岩,他自己回光州时,在元和十二年
(817年)病卒,他长子章甫“扶柩归葬于漳”,具体地点很可能就在龙岩。陈元光在龙岩推行民
族融合政策,“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陈晌在漳州创办松江书院,陈嘉
甫还在龙岩任教谕,教授儒学。由于龙岩文明的开发,开元二十年四年(737年)才置县建制,龙
岩人在西宫巷底(今龙岩二中门口)建威惠宫,世代祀拜开漳圣王陈元光。
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迁龙岩是在唐末,史志记载在王潮、王审知入闽前后到龙岩的有谢、徐、
翁、范、姜、邹诸姓,族谱记载到龙岩开基30代以上(约始于唐五代时期)除陈姓外还有吴、郑、
曾、蒋、江、黄、刘、苏、尹、汤、方、邓等姓。江山耸池岩悬挂的唐天成二年(927年)的古钟
便是明证。
入宋以后,龙岩文明程度已跟上外地步伐。北宋皇祐间(1049-1054年)龙岩建学宫,从治平四年
(1067年)周纯登进士榜开始,龙岩登科的据不完全统计有宋进士16名,特奏荐辟16名; 元荐辟8
名;明进士19名,举人72名,贡生荐辟370名。周纯曾知应天府,颇有社会影响。北宋始有建筑城
池记载,四口井开凿于北宋初年淳化年间(990-994年)。1989年现东城办事处基建时发现明觉大师
主建塔的碑刻,碑记天圣五年(1027年)建成,刻碑现存龙岩市博物馆。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
朱熹任漳州刺史时,在龙岩发布三篇榜文,全文收录于民国九年《龙岩县志》,记述了龙岩当时
的民风习俗、生产耕作、自然环境等诸多情况,比如当时山有野象水有鳄鱼,朱熹还鼓励猎杀野
象以利耕耘等。
汉人第三次入迁龙岩高潮是在宋高宗南渡(1161年)前后,大批汉人入岩,同时由于地方官吏奖
励生育,生男孩奖米一石,人口激增。南宋末年文天祥自剑州(南平)入岩组织抗元,以郭铉、
郭炼为左右先锋,并垒石为城,号曰铜钵,经元兵蹂躏残杀,元初龙岩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到
元至正年间前后第四次大批汉人或迁回或落居,龙岩生产才得以恢复。龙岩现存族谱看,各大姓
如张、黄、郭、章等皆为元以后入岩的。进入 明清之后由于龙岩北扼汀州,南控漳州,西连闽
中,东毗梅、潮,百姓也颇受兵燹之苦,人口时增时减,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尤其与沿海贸
易,全靠肩挑来往至水潮,所以“扁担”特叫“水担”。
明代以后,龙岩人商业意识比较浓厚。据传大约在明代早期以前,一支邹姓本居城内,嫌地少局
促。连姓居黄泥坑,建有房产,垦有山田一两百亩,邹、连两姓自愿交换地产,后来连姓搬进城
内,许多祖墓仍留黄泥坑,却建了十八堂,转向商贸,家业发达,而这支邹姓却在黄泥坑无法发
展,至今仅传有一户人家。所以明清以来龙岩人以农为主,兼通工商,外出商贾较多。民国年间
统计农业人口占六成,从商者占两成,手工业者一成半,学界自由职业者占半成。尤以行商足
迹,几遍全国,在黄河、长江南北大城邑均设有龙岩会馆,仅北京城内就有3座龙岩会馆,清代
乾、嘉以后还向东南亚扩展,形成今日龙岩可观的华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