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龙岩人民有着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1923年,邓子恢、陈明等创办《岩声》月刊,成为当时全省办刊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传播马列主义和新思想的刊物。为中共龙岩党组织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1926年10月,建立中共龙岩小组,翌年1月,建立县总支委员会。党总支与中国国民党龙岩县党部(左派)合作,开展农民运动,进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的斗争,组织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会、学生会等,发动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 1928年3月4日,中共龙岩临时县委领导震撼福建大地的后田农民武装暴动,开创“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建立第一支工农武装。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克龙岩城;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10万贫苦农民分得土地。9月,成立第一届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初,苏维埃政权辖地21个区,人口近15万人,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8万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2000多名龙岩(现新罗区)籍人分别编在红一、三、五、九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的干部团。长征途中,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留在闽西、龙岩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第九团及县游击队,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闽西革命武装组成的新四军二支队2000多人从龙岩白土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中共龙岩县委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抗战。同时,维护闽西国共两党合作,按照就土地问题等达成的协议,领导农民戳穿国民党顽固派策动地主豪绅的一次次夺田阴谋,坚持长期的保田斗争,在全县8万人口的地区,将土地革命时分田的成果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时。 解放战争时期,县委领导的武装工作队、地方工作团继续坚持武装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壮大力量,组建独立第五团,迎来龙岩的解放。 在23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粟裕等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全县有3651名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188个革命基点村的群众,为支持革命斗争蒙受烧杀掳掠、移民并村、荒毁家园的巨大损失。高耸在虎岭山头的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龙岩人民光荣革命传统的象征。我区现有29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4处),有5处开放的基层纪念馆室。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座落在福建省龙岩市城西虎岭山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内。1955年7月兴建,1956年10月19日落成。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福建省副省长魏金水等领导以及闽西烈军属代表、各界人士近2万人出席了纪念碑揭幕典礼。 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占地1.5万多平方米,其中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1500平方米。纪念碑四周三层栏杆及地面全部用汉白玉和花岗岩铺砌而成。碑高25.35米,上刻“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阴刻鎏金楷字。碑顶为浮雕月亮、云彩图案,碑座四面镌刻邓子恢、张鼎丞、魏金水、伍洪祥的题词。从南向东依次为邓子恢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张鼎丞题词:“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奋斗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魏金水题词:“革命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伍洪祥题词:“为革命而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存”。整座纪念碑全部用白色花岗岩砌成。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历次革命战争中为革命牺牲的闽西23600余位革命先烈而建。

位于龙岩市北环路、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侧,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占地20亩(约5000平方米),1986年筹建,1989年1月正式开馆。该馆目前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度全国十大红色景区之一。 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和全国十大精品展目标,投入7000多万元对该馆进行全面改版,力求做成精品,把整座虎岭山建成“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改版后的整个陈列展览将传统的展示形式与现代先进展示手法相结合,将实物景观与虚幻写意想结合,将革命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既达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又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一种艺术与享受。2009年12月底,改造后的陈列正式展出,展厅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作为大型基本陈列的“红色闽西”,展陈面积2097平方米,展线407米,布展经费2450多万元。 走进大厅,冉冉升起的大型红色火炬上方,毛泽东的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熠熠生辉,两侧是以闽西革命历史主要事件为题材的浮雕,大厅两旁分别刻有《红土颂》、《红色经典》铭文,凸显出“红色闽西”这一主题。重点展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进行的伟大实践,突出了闽西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贡献。 为展现汀江作为当年闽西对外的交通枢纽作用,展览以巨幅油画为背景“复原”了汀州码头的繁忙景象。画中船只虚景与码头实景的结合,并通过数字技术将影像与灯光相结合,使画中河水流动起来,让人长汀,有“红色小上海”之称,展览为了展现当年中央苏区经济中心这一特色,“复原”了长汀的一条古街。街中模拟古建筑,播放打铁声、算盘声、织布声以及客家挑担的叫卖声,把人们带入了当年的红军时代。场景的街头一角,则是在平面的画布上按实景的比例绘出的另一条街,独具匠心地营造出古城的氛围,让观众难辨虚实。 展览中的“长征路上的闽西人”,运用的是互动投影人体识别技术,当观众行走在特制的“长征”路上时,视频通过感应自动播放出长征路上的影片场景,让人们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闽西子弟兵在长征途中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非凡历程。这项技术在国内一流博物馆展览中也是难得一见。 为改变传统的革命主题教育手法,展览采用精确互动定位技术,将墙上毛泽东在闽西写的诗词转移到观众手上,并可投币打印,将教育融于娱乐之中。 展览还运用了现代博物馆普遍运用的高科技技术,如幻影成像技术将虚拟图像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使人“身临其境”;如电子虚拟翻书,随手的动作电子书而翻页。 改版后的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带给人们全新的视听感受。

又名新邱厝,建于明末,为3厅2厢平房,原为明末刑部右侍郎王命璇府第,清光绪十四年重修。1975年1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房依中轴线依次建有灰坪、大门、天井、正厅、后厅等。正厅面阔3间,进深6米,穿斗式构架。1929年6月,毛泽东同志与夫人贺子珍曾住于此处,7月中旬离开。

邓子恢纪念馆位于东肖镇中心小学内,系利用革命旧址白土桐冈书院设立的名人专题纪念馆。 桐冈书院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为一院二厢房土木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1921年春,邓子恢、陈明、章独奇等在此举办进步读书会“奇山书社”。1923年9月,在此基础上创办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岩声》报,对闽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子恢(1896~1972),龙岩东肖邓厝村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政治家、中国农民运动和农村问题专家、党和国家第一代重要领导人之一。该陈列分8个部分展示了邓子恢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在农业合化方面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重要贡献,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2001年6月,邓子恢纪念馆被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子恢纪念馆展出图片120幅、文物85件、展线110米。 该旧址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61年5月10日认定),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后田村南山麓,原为后田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末,后因大火焚毁,于1910年重建。旧址座南朝北,为单厅二厢又二侧房平房式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 1928年3月4日,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龙岩县委罗怀盛、郭滴人、邓子恢等领导后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打跨国民党军阀陈国辉支持的地主武装,在此破仓分粮、焚烧田契债约。后田暴动,打响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3年在此设立后田暴动纪念馆,1978年、1988年、2004年三次补充修改。2008年,为纪念后田暴动80周年,地方党和政府以“弘扬革命传统,彰显老区精神”为宗旨,对后田暴动馆进行重新规划,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新建了后田暴动纪念广场、陈列室、大型固定标语等设施。陈列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社会概况马列传播;二、发动群众 武装暴动;三、坚持斗争 红旗不倒。 后田作为龙岩的重要革命中心之一,素有“小莫斯科”之誉。后田暴动以其英勇的奋斗历史,在福建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五上第一;1、打响福建武装斗争第一枪;2、建立了福建第一支红色武装;3、在此建立的中共后田支部,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了之一;4、培养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民党员和第一个农村女党;5、坚持武装斗争,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是全国开展保田斗争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后田暴动以其辉煌的功绩,成为福建土地革命之先声。

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司令部设在龙岩县图书馆,军长朱德和新婚夫人康克清住在二楼。 龙岩县图书馆位于龙岩市区松涛山下的市政府大院内,与中山公园毗连,系1927年任福建省防军混成第一旅旅长的军阀陈国辉所建。该楼为单体骑楼式砖木构二层洋楼,平面呈方形,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61平方米。 龙岩县图书馆1930年曾作为龙岩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场所,1981年,以“中共红四军司令部旧址暨朱德旧居”为名,被原龙岩市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西工农银行 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座落在龙岩市新罗区城区下井巷口、街心广场东北侧,北邻清高山石壁,南临沿河路,地处城市热闹地段。 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原系1927年冬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战成旅陈国辉在龙岩城建设中山路时所筑,龙岩商人李连斋购置后在此开设商号为“泉利”布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6.80米,长18.70米,高14米,建筑面积132平方米。 该建筑为单体骑楼式砖土木结构四层,分为主体建筑和外廊二部分:外廊是1927年军阀陈国辉在龙岩兴建中山路时,为使街体保持一致而兴建的廊道,可避免日晒雨淋,为砖砌四方柱拱形,共四层,每层均有砖砌栏杆。第四层设有阳台,与主体建筑相邻的墙垣饰以“山”字形和圆球图案相隔;主体建筑承重墙为生土夯筑,墙厚50公分。每层东西墙间横架8根以上圆木、横梁,上铺寸厚杉木板,底层后楼比正门宽度多出4米,形成3个收拾间,临西收拾间有楼梯可通4层。整座楼设大门1、厅4、房间16。由于北邻石壁,后门设在后楼2层北面,与石壁上的台阶相连。 1930年9月,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闽西苏维埃政府没收资本家财产,在此建立闽西工农银行,行长阮山、营业部主任赖祖烈、会计科科长曹菊如、出纳科科长陈寄今。闽西工农银行筹集资金20万股,每股为l元共20万元,于同年11月7日正式开业。闽西工农银行先后在此发行股金收据和纸币,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内流通的有效证券,与大洋等值。 1930年12月底,闽西工农银行由龙岩迁往永定虎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前后被龙岩县新华书店、工商银行新罗分行作为营业场所和职工宿舍,曾多次进行检漏和局部维修。200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拨款30万元,在不改变原貌的原则下对旧址进行全面整修,解决了地基下沉造成的 墙体倾斜以及白蚁危害、梁木朽烂等问题。现旧址隶属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由其下属的龙岩市钱币学会管理。 2005年5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该旧址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新邱厝 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时任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兼党代表的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居住在新邱厝,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设此。 新邱厝地处龙岩城北门,原系明崇祯刑部左侍郎王命璿府第,1908年由龙岩商人邱洽子重修。该厝坐北朝南,为三进式二厢房土木构平房,占地1741.8平方米。毛泽东、贺子珍的住所设在中厅右边房,面积18平方米,据傅柏翠和曾志回忆,住房内设平板床2张、办公桌椅各1、洋铁皮公文箱2只、煤油灯和马灯各1盏,办公桌上有砚台1方。中厅是毛泽东吃饭、会客的地方,警卫班设在前厅两侧,前委办公地点设在中厅左边房,毛泽东当时化名“杨先生”。 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参加了6月20日在中山公园召开的有3万多人参加的红四军三打龙岩军民祝捷大会,发表了攻克龙岩的伟大意义和悼念阵亡红军将士的重要讲话。 6月22日,毛泽东还参加了在公民小学礼堂兴学祠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
|